礼学书院|看古代母亲如何教育孩子!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着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 孟母、陶母、欧母、岳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陶侃是晋朝有名的好官,他生活简朴,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陶侃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陶母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全部都用来供陶侃上学和买书。陶侃学习非常刻苦,成大后成了一名管理渔业的官员。
一次,陶侃把鱼干运往皇宫,路上正好经过母亲居住的地方。想到自己在外当官,而母亲却在乡下过着穷苦日子,陶侃难过极了。“这么多年我都没给母亲买过什么好吃的,这次就拿些鱼干给她尝尝吧!”陶侃心想。于是,他让部下拿了一坛鱼干送到母亲的住处。
陶母见陶侃的部下拿着鱼干过来,心里十分高兴,她接过鱼干问:“这坛鱼干是从哪里来的?”部下笑着说:“这是要运进皇宫的鱼干,陶大人体贴您,特意叫我拿来一坛让您尝尝。”陶母听完,脸立刻沉了下去。她想了好一会儿,走进屋里拿出纸和笔墨,写了一个“封”字,贴在鱼干坛子上。部下连忙上前阻止,说:“老夫人,您这是做什么?”陶母严肃地说:“这鱼干是朝廷的,不是我儿子的,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
接着,她又给陶侃写了一封信,信上写道:“你身为朝廷官员,应当尽忠职守,怎么能贪图财物,私下把朝廷的东西送给我呢?如果你真的孝顺母亲,就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吧!”
陶母退还鱼干的事情,让陶侃感到十分羞愧。就这样,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陶侃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谋私利的好官。
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世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
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
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使得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他很快屡建战功被升为秉义郎。
有一次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时,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是“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后来岳飞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