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书院刘树蕾老师参加第16节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06-03 10:19:15
来源:礼学书院 浏览量:0

作者:刘树蕾  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
研究方向:先秦文学、美学

摘要: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践行者和典型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安贫乐道、仁厚、自信等优秀品格,这既源于他对自然生命的清晰认识,又归于他对道德生命的不懈的追求。总之,超越生命本身,追求境界人生,在颜回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面对当下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精神力量,保持应有的独立、健全人格。另一方面,透过颜回,我们也可以看到优秀的个体或是群体,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命载体,在整个延续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榜样性与指向性。这对于我们如何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颜回     人格    文化
颜回,春秋末年鲁国人,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却能自乐其中,为人非常好学,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又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不幸早死。颜回一生不仕,无政绩,亦没有留下专著,其形象多是散见于《论语》、《孔子家语》、《庄子》、《史记》等篇章中。具体到这些文字本身,也鲜少出自颜回本人之口,多为众人评价之语,尤以自己的老师孔子为甚。孔子对颜回的喜爱与赞扬,在《论语》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即便是庄子,对颜回也是格外青睐,在《人间世》、《大宗师》、《至乐》等篇章中花大量的篇幅写颜回问道于孔子,而且都是一些至关重要、最能代表自己观点的话。他笔下的颜回相较《论语》中更添了几分真诚、潇洒和超脱。至于后世,对颜回更是推崇之至,他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知识分子。
《左传·宋襄公二十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此三不朽,几千年来一直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俗世的永恒价值。然而三不朽中,当属“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曾国藩之语,确有道理。颜回,一介书生,孑然一身,无官无财,却能因德行而流传后世,被尊为“复圣”,实在是“难能而可贵”。文章也旨在通过这些文献探寻颜回德行之可贵之处,挖掘其道德人格的丰富内蕴,这对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儒家思想和加强当代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一、明德求仁

    孔子将其弟子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颜回位列德行科之首,可见,孔子对颜回德行之赞赏。颜回之德行体现为一种道德自明,因自明而心生觉悟,继而自律、自爱、自修。“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孔子家语·三恕)从颜回在回答老师智者与仁者的区别这个问题时,就已经看出,颜回非常重视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先正己,再正人。孔子很少夸人,更鲜少用“仁”字来夸赞自己的徒弟,独颜回除外。他称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背仁”,(论语·为政)这里的“三”乃是虚指,强调颜回时刻以仁心行仁德之事。究竟怎样做才能算“仁”呢?颜回也曾经问仁于孔子,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对仁的追求无关他人,全在自身,是主体的一种源自内心的行为,求仁则仁不远矣“为仁由己”。在具体的实践中孔子又指出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他谦虚的表示,自己虽然不够聪明,但会按照老师所说去做。从诸多文献的表述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颜回很努力的在做,也很好的将老师的思想付诸生活之中,是知行合一的君子。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足见颜回求仁之心真诚不欺,笃定不移。也正因如此,颜回才能如孔子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之乐在明德求仁,故不以贫为耻,固守穷庐,钻研学问,怡然自得。孔子有时也会感叹说:颜回啊,学问德行差不多了罢,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试想,以颜回的才华,大可不必为难自己。庄子在《让王》中借孔子之口吻问颜回的一段话,可以回答我们的一点疑惑。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 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 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 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 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庄子·让王)
引文大致的意思是孔子问颜回家贫为何不当官,可以挣点工资。颜回说自己有良田数亩可以充饥、穿衣,又可弹琴聊解娱乐,还有老师所教授的道理可以体悟,已经知足,别无他求。这让孔子大为叹服,觉得颜回境界之高,已经远超众人之上。颜回境界之高在于他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世俗的标准为标准,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做事,不迎合,不妥协。我们往往以世俗的标准去看待这件事,自觉颜回在这条克己复礼的道路上走的过于辛苦、过于勉强,心生怜悯与同情。殊不知颜回本人却乐在其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大学讲“知其所止,则近道矣”(礼记·大学)颜回很清楚自己的一生的志向,所以才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礼记·大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安贫乐道,穷且益艰。当文子问子贡诸兄弟品行时,子贡这样评价颜回:“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孔子家·语弟子行)颜回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错,引经据典很认真。子贡之言足见颜回在道德学问上的殚精竭虑。王国维言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大约说的便是颜回这样人吧。箪食瓢饮,从心所欲,不改其志。

二、道阻志坚

颜回以舜为志,舜乃上古帝王,据《史记》等书籍记载,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以和谐为依归,崇尚无为而治。颜回亦如此。孔子与众多弟子北游农山之时,弟子们坦陈志向,子路希望“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孔子家语·致思)带领一队人马进攻敌人,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子贡希望“赐愿使齐楚合战於莽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著縞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孔子家语·致思)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子路何其勇敢,子贡何其善辩,但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而言,终究只是细枝末节,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现状与老百姓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个人文事武功上添了浓重的一笔罢了。所以孔子不以为然。颜回对曰:
回闻薰蕕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為农器,放牛马於原藪,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顏氏之子有矣。”(孔子家语·致思)
颜回希望能够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即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换言之,让子路与子贡较少乃至没有机会去实现抱负。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得民心,而民心之所得在于以仁政治国,让老百姓免于战乱,各安其事。颜回之志与孔子的政治理想不谋而合。《论语·卫灵公》篇中,颜渊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答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简单来讲,治理国家时,在农业生产方面要不违农时,在礼乐与管理民众方面,要约之以礼,德行化之。总之,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有礼”。(论语·为政)所以,与子路、子贡相较,颜回更得孔子学说之真意,颜回之境界无关个人荣辱与得失,唯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也足见颜回志向之高远,品行之高洁。不仅有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有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
孔子非常看好颜回,虽然颜回终生未仕,他仍然认为颜回“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如果颜回有幸能够遇到一位明德之君,一定会被重用,施展才华,留下美名。但(孔子家语·弟子行)不幸,颜回一生都没有获得这样的机会。他成长于礼崩乐坏的乱世,他所倡导的以仁德治国的思想很难见容于当时诸侯国执政者。自己的老师孔子天命之年出走鲁国,颠沛流离十四年便是“道”之不行的最好的例证。所以颜回不愿改变自己的志向,只能"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聊以自慰,箪食瓢饮于陋巷,而不改其志。孔子赞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颜回之舍与藏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儒者虽有成仁理想,但现实总不能尽如人意。是屈就、迎合,还是坚守、独立,如何权衡,孔子是有清醒的认识。“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是孔子的处世态度。颜回深受老师的影响,他甚至比孔子更决绝,更坚定。孔子虽然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豪言壮语,但还是极力争取入仕的机会。即便每一次都是如“丧家之犬”一般被人赶出来。无论是贤如颜回,圣如孔子,选择虽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弘道,希图将儒家的政治思想能够作用于实践中,造福于民众。虽然世事多艰,命途多舛,但其所彰显的君子气节,士人风骨仍值得后世人学习。

三、笃学亲师

    颜回对老师孔子异常尊重,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对于老师的学问道德,颜回曾经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意思是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这一番话足见颜回对自己老师的推崇和敬仰。正是因为颜回较早认知到孔子之伟大,所以才以老师为榜样,“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庄子·田子方)有志于学,求仁弘道,历久而弥坚
颜回最为勤奋好学。鲁哀公与季康子都曾问孔子弟子中谁是好学者。孔子的答案都是颜回。“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雍也)可见,孔子对颜回之好学是格外肯定和赞赏的,颜回短命早死对孔子来说不啻为一个极大的打击和遗憾。颜回之勤学,贵在有恒。孔子言其“语之而不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子罕)子贡言其“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孔子家语·弟子行)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颜回确是一个勤奋、有毅力之人。如此用力,久之,自然豁然开朗。然而,学习并不仅仅止于勤奋,还是要依赖于天资与潜质。《学统政统·颜子》中记载颜回“生而明睿潜纯,有圣人之资。十三岁从学于孔子”。(学统正统·颜子)可知,颜回天资甚佳。孔子最初接触颜回时,认为其“愚”: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回沉默寡言,不善言辞,课堂上一言不发,不甚活跃,这往往会给人木讷迟钝之感。但偏偏是这样的颜回让孔子格外惊喜,他好学深思,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闻一知十”,可谓聪慧。子贡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颜回当是可以语之言性与天道者,也是对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有全面认知的一位,与老师在精神与心灵上有着一份难得的契合。有时比孔子本人更笃定。《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师徒被困陈蔡边境,断炊七天七夜,性命朝夕不保,弟子们开始对孔子的学说产生质疑、动摇、埋怨。勇猛、耿直、忠诚如子路一脸怨气,认为是老师的仁德和智慧不够,所以不被人们信任,主张不愿被推行。通达、擅辞令的子贡则认为是老师的道太博大,故而天下难容,应该把道的标准再降低一些。唯独颜回这样回答: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孔子家语·在厄)
颜回认为正是老师的道太广大,所以才不会被天下所容,也正因为不被容,方才看出老师是君子。能够客观、清醒、辩证、长远的看待目前的处境与局势,并不受情感所困扰,足见颜回之远见卓识。听到颜回一番话,孔子当是非常感动、温暖与安慰的,所以才会欣然而笑: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份心意相通非子贡、子路所能比。子畏于匡地,颜渊后。子曰:“吾以汝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寥寥数语,情真意切,令人泪目。孔子之担心、期盼、焦急、忧惧、虚弱、无助,与颜回之坚定往往让我们想起了寻常人家父子之情与血脉传承。也禁不住要伤感:圣人老矣。还好有一个颜回,在内心里孔子或许已经把把颜回视为自己衣钵的传人,倾注了太多的情感。而颜回亦如此,其坚定无时不让孔子心安。不幸,颜渊死在孔子前面。孔子大恸:“天丧予!天丧予”,(论语·进)老天爷要了我的命!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如妇人般呼天抢地:世间已无颜回。师徒相知不可谓不深。
当然,孔子三千弟子,尊师者不独颜回,子贡亦如是。《论语·序说》中记载:孔子去世,学生们为他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墓前结庐而居,一直为其师守祭六年,哀痛至极。子贡之尊师可谓典范。但与颜回相较,终还是缺少一份心有灵犀。孔子有时会感叹“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无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颜回过于听话,从不违背自己,不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颜回也绝非“糊涂学生”,对老师的顺从与尊重亦是长久的接触、独立思考后的自然而然,孔子亦非“糊涂老师”,对颜回的看重乃至于偏心亦是经过一番考察、考验方才确认。总而言之,尊重的前提不仅仅是因为名义上的师徒关系,更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之后的发自内心的信任、付出、支持与不弃。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亦是同理。从颜回与孔子的这份真挚的师生情谊上,也折射出我们的先人在对待人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上面,要求之高,之纯粹,之真诚。这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或多或少会有所体悟与启发。

小结

自古儒家士人面临的只有两条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颜回作为孔子的高徒,颜氏之儒的创立者,短暂的一生中,政途无绩,未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却也在“穷则独善其身”这条路上柳暗花明。然而儒家的学问终究是实践的学问,需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简而言之,是要拿出成果,与民与国有所交代,有所成就的。所以,与老师孔子相较,乃至于与其他师兄弟相较,颜回还是有些黯然失色。以子贡为例。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能及。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当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比如子路。以政事见长,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他们很好的践行了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反观颜回,虽有大志,但时运不济,终不免遗憾。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颜回箪食瓢饮陋巷中,仍然能够安贫乐道,这种豁达与乐观仍然给后世的读书人以慰藉与激励。
因为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终生所追求的莫过于一个修齐治平的机会,然而机会也并非是均等的,大多数人还是因为诸多原因被挡在了宫墙之外,即便是一个登堂入室之人,也难保始终顺遂,失意者十之八九。贤如颜回,圣如孔子也不能幸免。所以如何自处,如何安放自己高尚而平凡的灵魂便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魏晋风流的背后是挣扎与苦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底意难平,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气有余,温柔敦厚不足。重读颜回,认识孔子,了解一些曾经发生的过往,或许应该照见我们原本应该有的模样,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王德明主编,孔子家语[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司马迁.史记[M]
[6]韩婴注.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王式伦主编.孔门弟子汇编.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