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书法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6-04 07:41:30
来源:礼学书院 浏览量:0

中国   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 丛祥燕
 

摘要:
Throughout the Chines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Huang Tingjian is one of the few innovative strong calligraphers representative calligraphers, both in the field of poetry and calligraphy, he had achieved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s Huang Tingjian’s background and his life experience; the second part from his regular script, running script and cursive script in areas such as analysis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style; the third part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s influence on ancient calligraphers and contemporary calligraphers are analyzed, which summed up the original spirit of Huang Tingjian has a unique and popular book value to avoid him the natural orientation and his ontological concept is the essence of our stud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calligraphy of Huang Tingjian artistic style and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for At pres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opinions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纵观中国书法史,黄庭坚是众多书法家中少有的创新意识极强的书家代表之一,无论是在书法还是诗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颇高的艺术成就,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黄庭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生平履历;第二部分分别从他的楷书、行书以及草书等领域分析了其书法艺术风格;第三部分结合他对古代书家与现当代书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黄庭坚所具有的自成一家的原创精神和他力避俗书的价值取向以及他取法自然的本体观念是我们学习的精髓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庭坚书法艺术风格与对后世影响的研究,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一、黄庭坚的生平事略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黄庭坚的“庭坚”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另外,“庭坚”还有继承父业,光耀门庭之意。字鲁直,大概就是取鲁莽直率之意,强调本真本色不假修饰,这两个字概括了黄庭坚的性情。明朝人杨士奇有云:“豫章先生,襟宇洞达,意趣豪逸,超然埃壒之表。”[2]可以说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壈、波折坎坷,是他人生仕途的主线,由此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时期来论述。
(一)读书成长时期
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中国 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繁荣的时代。黄庭坚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高成双井人,此时宋朝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推行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出境。
黄庭坚出生于一个书宦世家,家族有着“十龙及第”的声誉。他的父亲黄庶,为人守正不阿,所以一生仕途也没有那么顺畅发达,他父亲的这种品格也影响到了黄庭坚在日后官场仕途上的幻海沉浮。庭坚幼时聪颖早慧,是个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黄庭坚14岁时,他的父亲死在了康州任上,第二年,15岁的黄庭坚随舅父李公择游学于淮南。17岁时在扬州认识了诗人孙觉,并拜他为师。孙觉十分赏识黄庭坚,并将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李公择与孙觉的谆谆教导让黄 庭坚受益匪浅,可以说,黄庭坚日后的仕途生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们官清似水作风的影响。
(二)地方为官与京城为官时期
在黄庭坚19岁的时候,乡试夺魁,得了第一,第二年参加省试落榜,宋英宗治平四年,23岁的他再试礼部,此次黄庭坚的 才华被主考官李询所赏识,他认为黄庭坚很有前途,只是时机还没有成熟,需要耐心等候。第二年神宗即位,他进士及第,调汝州叶县尉。然而他并没有那么喜悦,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他并没有即刻赴任,而是回家探望亲人,第二年九月,黄庭坚到汝州上任时已是深秋。由于赴任时间的延迟,被镇相富弼所拘禁管束。黄庭坚更加思念亲人,于是就写下了《思亲汝州作》这首诗。这是黄庭坚在仕途中遇到的第一个波折。
熙宁四年黄庭坚在四京学官的考试中由于成绩突出,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庭坚写的诗文也引起了留守文彦博的关注。就又把他留下来任教。北宋中后期面对社会饥贫饥弱的环境下宋神宗实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新旧党争,这个时期苏轼与黄庭坚结交,元丰元年黄庭坚给苏轼写信疏通消息,苏轼回信后,二人正式定交,黄庭坚先前熟识的舅父李常,岳父孙觉都属于旧党阵营,现在又结交了苏轼,后来又游学于其门下,就使得黄庭坚也成为了旧党。黄庭坚的政治生涯也就随着新旧党争幻海沉浮。
元丰二年,黄庭坚两位妻子相继去世,这年七月,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下狱,由于苏黄诗文的沟通,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原本可以去京城任职的黄庭坚改官为吉州太和知县并且还被扣了俸禄。宋神宗元丰七年,黄庭坚赴任德州德平镇,此时德州通判赵挺之奉朝廷之命在德州推行新政,受到了黄庭坚的阻挠,二人由此结成嫌隙。黄庭坚之后的仕途生涯也因此受到影响。元丰八年,旧党首领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召入京,庭坚被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黄庭坚被任命为检讨官、校书郎,主持编写《神宗实录》。这一年苏黄相见,开始了元祐文坛的诗文佳话和盛世。元祐二年,黄庭坚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苏轼也升为翰林学士,在试馆职策问命题时,赵挺之曾说苏黄二人轻薄无行。并特别指出黄庭坚罪恶尤大。到了元祐三年,黄庭坚被升为著作郎,赵挺之又老调重弹,弹劾了黄庭坚,致使朝廷收回成命,依旧是原来的著作佐郎。元祐六年,中书舍人韩川曾以“新除黄庭坚为起居舍人。伏以左右史职清地峻,次补侍从,而黄庭坚所为轻皔浮艳,素无士行,邪秽之迹,狼藉道路。[3]”弹劾了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有功,被封为起居舍人这一任命。黄庭坚仕途再次受阻。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重新启用高太后所废的新法,任用新党执行新政,黄庭坚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仕途大的坎坷。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验证,借此打击一切旧党人员。最终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于黄庭坚,十二月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来以亲属之嫌,移至戍州。宋哲宗去世后,宋徽宗继位,改年号为建中靖国。黄庭坚被赦,任太平州知州,第二年宋徽宗改年号为崇宁,新党又得势,黄庭坚任知州九日而罢,主管玉隆观。在河北时,黄庭坚与赵挺之就结下了嫌隙,在赵挺之掌控权力后,转运判官陈举奉行他的指示,斥责黄庭坚在《荆南承天院记》中表现出对国家的灾祸而感到快活,黄庭坚又被除名,被送到了宣州并且限制了他的自由。三年后,黄庭坚六十一岁时,被流放到永州,但未听到命令就客死在了他乡。
总结来说,黄庭坚少年失父,游学他乡。屡次波折,升迁无望。两大坎坷,身死西南。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以说,黄庭坚日后的声名,也大部分仰仗于他在逆境中所创造的巨大成就。
二、黄庭坚的书法艺术风格
(一)瘦劲硬朗、含蓄婉转的楷书
 

图1 《瘗鹤铭》局部
 
嘉佑六年至元丰三年,黄庭坚在17岁时,就开始跟随宋代的书家周越学习书法。后来又学习颜真卿、怀素等人。除了几位书法大家的影响外,黄庭坚还受到了北宋时在镇江焦山西麓发现的《瘗鹤铭》(图1) 残石书体的启发,《瘗鹤铭》用笔不拘泥于法度,在结体上表现得千变万化,一笔一画丝毫不受拘束,在楷书中似乎又融合了篆隶的笔意。每一笔画都像是形态各异的生命自由舒张。黄庭坚对于《瘗鹤铭》的推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瘗鹤铭》的作者是王羲之,而黄庭坚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风,并一直竭力效仿他。从黄庭坚的书学理念来看,他既有追求韵致和禅味,也有追求自然脱俗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恰好与《瘗鹤铭》所反映的道家精神追求相统一。他的大字书法主要取法于《瘗鹤铭》,在他的论书有“大字无过《瘗鹤铭》”[4]的说法,从其书论中可以得知,黄庭坚认为《瘗鹤铭》是大字书法的始祖,可以说《瘗鹤铭》对黄庭坚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书法创作。
 

图2 《游青原山诗》局部
 
元丰四年,黄庭坚去到江西任太和县令,两年后他的朋友周元翁去青原山游玩时,他写下了《游青原山诗》这幅作品,又称《七祖山诗》(图2)。它是黄庭坚中年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其结体严谨、落笔奇伟、擒纵合度、气势纵横开阖。从结字的特点上我们不难发现,它与《瘗鹤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谓是深得《瘗鹤铭》神髓。如“事、 相”等字,与《瘗鹤铭》中“事、相”的结体也是极其的相似。可见山谷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楷书作品还是比较含蓄的,表现得中规中矩。在用笔上显得瘦劲硬朗,且善于使用藏锋,笔画之间也开始有了变化,并且更加注重书写时的韵味。《游青原山诗》石刻由于是刻在石刻上的文字,所以笔法与墨色就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比不上墨迹真本更加生动细腻。
 
(二)纵横拗崛、奇宕舒展的行书

图3 《松风阁》局部
《松风阁诗帖》(图3)是黄庭坚晚年成熟的行书作品。宋徽宗崇宁元年,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在经过松林里的一座亭阁时看景色秀丽,便忍不住写下了这首诗歌,其中包涵着对师友的深切怀念之情。《松风阁诗帖》给人感觉一气呵成而又不乏律动感,时而紧凑又时而舒缓。每个字的结体都表现出山谷独有的风格,主笔向外呈辐射状,笔势纵横,在王羲之横画向右上方倾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夸张的处理,呈现出欹侧之姿,撇捺则左右呈开张之势,整体呈现出中宫紧收,而四周向外发散的态势。长笔画很多,写的较为舒展,在结字收紧的前提下,松弛有度,端庄而又不失灵动。细细观摩这幅作品,洒脱的神态总能让人沉醉其中。明代冯班《钝吟杂录》中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5]。黄庭坚以画竹子的用笔起笔,回锋的时候在左处顿腕,实笔画至右住处,行笔过程中跳转,像一阵阵云彩遇到了狂风一样奇宕,黄庭坚这种以画竹子的方法书写给人一种纵横拗崛的感觉。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黄庭坚的用笔已经完全摆脱了其他书家的影响,其独特的行书风格已经走向成熟,自成一家。这种形式在取法于《瘗鹤铭》的基础上,中宫比《瘗鹤铭》收的更紧一些,四围也比《瘗鹤铭》更加向外扩张。此时的黄庭坚正在黔州为官,当时的黄庭坚痛戒酒色,但是并没有坚持太长时间,在被迁到戎州之后,山谷不再严守戒律,于是破除了酒戒。他的住所也改名为“任运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山谷的心态已经日趋平淡,形成了纵横拗崛、奇宕舒展的行书风格,在书法境界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奇逸洒脱、雄伟豪迈的草书

图4 《诸上座帖》局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黄庭坚晚年时的草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他晚年时期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图4)。黄庭坚早年学草曾取法于周越,也向他同时代的人学习。周越的草书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俗病”的嫌疑,因此山谷取法并不是很高,也曾因受到周越俗病的影响,俗病缠身,一直摆脱不掉,二十多年才渐渐得以摆脱。[6]
在受怀素草书影响之后,黄庭坚更加得想要进行突破。《诸上座帖》可以看作是黄庭坚在悟得草书三昧之后的得意之作。其字内紧外松,千变万化,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纵横连绵,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但在格律上 却显得十分严谨。尽管笔势宕逸、奇逸洒脱,也看不出一笔轻滑之处。可以说黄庭坚的这篇草书已经足以与张旭、怀素相媲美。黄庭坚在用笔上非常讲究,他的草书之所以能够被众多人所认可,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其用笔有很大的关系,他将古人的笔法融会贯通,用笔灵活自如,显得自然率意。在点画形态上做了新的创新,表现为画长点短,这一创新突破了汉字原有的结构规律。黄庭坚采用高腕运笔的执笔方式使线条更加灵活自由,富于表现力。通过雄迈的用笔和隽逸的笔势,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明显的叛逆色彩。此时的黄庭坚又因“幸灾谤国”之罪,再次被贬。仕途生涯又遭到了坎坷,政途生涯由此坠入了万劫不复之地的境遇。此时的山谷已看尽世事沧桑变化,饱尝人间辛酸苦辣,大彻大悟人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一时期山谷的书法却也越来越妙。
黄庭坚草书保留到现在的大概只剩下狂草了,他的草书善藏锋起笔,中锋行笔,用笔到线条转折时,笔毫平铺,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拆股一样,姿态百变,意态万千。他草书取法张旭、怀素,推陈出新,最终形成自己奇逸洒脱、雄伟豪迈的独特的草书风格,使自己能够与旭、素二人分庭抗礼,他的草书风格的形成过程更加曲折并且复杂。然而也正是由于黄庭坚受尽艰难困苦,无论遇到多少次挫折都毫不动摇退缩的精神,才取得了在草书领域的更为浩瀚的成功。
三、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黄庭坚是一位高度自觉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表现出他独到的见解以及自成体系的原创精神,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卓著的地位。黄庭坚在其一生的摸索中形成了纵横崎岖、奇宕飘逸的书风以及他所独创的“结字法”,也就是对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的处理上都对后世在书法学法的问题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分别以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现当代时期三个时间分期来论述黄庭坚在书法学法方面的影响。
(一)对宋元时期的影响
 

图5《佛顶光明塔碑》局部
 
黄庭坚的书法自成一家,特别是其行书纵横拗崛、奇宕舒展,草书奇逸洒脱、雄伟豪迈享誉整个宋代,他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就是其独特的结字和笔法。黄庭坚这一独特的书法风格致使当代庶民乃至皇帝宋徽宗都纷纷学习黄庭坚的书法。宋徽宗异常喜爱黄庭坚的书法,蔡絛《铁围山丛谈》中就有徽宗学习黄书的记录:“宋徽宗初与王晋卿诜、宗室大年令穰往来。二人者,皆喜文词,妙图画,而大年又善黄庭坚。故祐陵(宋徽宗陵号)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7]”他的后人,宋高宗赵构对他的书法也是十分的推崇,在传世书迹中的早期作品也明显地流露出这一倾向。如,绍兴二年诏颁《黄山谷书御书戒石铭》于各郡县时题首“御制戒石铭”五字及其手谕十二行,绍兴三年所书的《佛顶光明塔碑》(如图5)和赐岳飞的《殄灭群寇敕》等,均是典型的黄书体势。尽管他学习的书家有很多,但也不可否认宋高宗对山谷书法的热爱。其实也正是由于两位皇帝对黄庭坚书 法的认可与推崇,黄庭坚独树一帜的书法才能在宋代享有如此从高的地位,受众人所推崇。黄庭坚在宋元时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书法的技法方面,其独特的书学理论,也被世人所 重视,山谷书论中的重要范畴可以分为三个概念,即“韵”、“俗”、“意”。这三个概念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和较深的禅学意蕴蕴含在内,尤其是“韵”这一概念,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黄庭坚超俗处世的审美理想。[8]在学习前人的作品的同时,山谷更加注重对“韵”的把握,强调书家绝对不能“俗”,曾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在如何能存韵而去俗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读书的好处在于让人明辨事理,不随流俗。[9]在这一方面,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均受到了他的影响。
(二)对明清时期的影响
 

图6沈周《化须疏行书卷》局部
说到黄庭坚在明清时期影响下的书家,不得不提的就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沈周,沈周无论是在诗文、绘画还是书法笔墨上都颇有造诣,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在学习黄庭坚的书法上,沈周可以说是模仿黄庭坚书法体势最为相似的一位书家。沈周学习黄庭坚的书法不仅在黄字的结体特征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同时又能将黄山谷的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书法作品表现出一种纵横崎岖、昂藏郁拔的风格。在学习黄庭坚笔法和字法的作品中,他的大字行书作品《化须疏行书卷》(图6)显得尤为典型。通过分析其作品可知,他在结字上依旧保持了黄庭坚书法纵横捭阖的结字特点,在笔法上,沈周也是完全模仿了黄庭坚在处理“其”、“可”、“音”等字时的长横特征。反映出了黄庭坚的个性用笔,如果将沈周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放在一起相比较的话,几乎是很难辨别出来两者的异同。被沈周称为草圣。可见作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是如此得推崇黄庭坚书法并且极尽保持黄书的原有风貌,足以说明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体现出来的魅力。但是沈周的书法作品仅仅是处于“仿”的阶段,仅是简单的模仿为一己之风,总的来说,笔者认为这种形似感在学书上是不值得提倡的。
 

 图7 徐渭《女芙馆十咏卷》局部
 
在学习黄字的书家中除了继承黄庭坚书法的基本体势外,还有一部分书家更加注重于书法的神韵,如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在他的诗句中曾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在明代,他是极具创造性的书家,无论是在诗书、还是在文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徐渭早年开始学习黄庭坚,在继承黄字风韵的同时也加强调其自家风貌。他的行书代表作《女芙馆十咏卷》(图7)正是将黄字的风韵融入到了自己的个性书风之中,这幅行书作品从表面上看似乎与黄庭坚的书法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细细观摩,不难发现其与   黄庭坚的《发愿文》在气息与神态上可以说是非常地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诗书文画中,他最引以为豪的便是他的书法,自谓是“书法第一”。由此可见,徐渭对于黄庭坚的书法也是十分的欣赏。
 

图8 郑燮《行书论书轴》局部
 
“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郑燮也是学黄而又出黄的代表书家,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方面都深受黄庭坚的影响。他在《板桥提画兰竹》中说:“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10]”他的书法作品疏宕洒脱、瘦硬古拙,在他的行楷作品中常常在笔画里又融入进了隶书的笔意,自称“六分半书”。在其瘦劲峭拔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庭坚书法的神  韵,尤其在他晚年行书代表作《行书论书轴》(图8),  其书法风貌更能体现出黄字的神韵。除了沈周、徐渭、郑燮外,文征明、祝允明、朱耷、陈淳等书家,也或多或少得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学习取法黄庭坚的过程中融合自己个性的同时还保持了黄庭坚书法的基本体势。此外,清代恽格、吴大澂,近代的李瑞清、吴昌硕、齐白石等书家对于山谷书 法也都十分地推崇,康有为也有云:“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瘗鹤铭》而加新理,则以篆笔为主”[11]。由此看来在众多学习黄庭坚书法的书家中大多是将黄书融合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技法的一种手段,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才是现当代书法学法的意义所在。
(三)对当代的影响
黄庭坚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基本上是通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来表现的。就目前形式来看,当代青年书家在对黄庭坚书法的取法上可以说是比较直接的,基本上都是从章法、结字法或笔法上取法黄庭坚的某一法帖,或是融合了黄庭坚代表作中几个不同法帖的形式。下面以近年来在全国性书法展览中受黄庭坚影响的书法作品为例加以考察。例如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取法黄庭坚的中青年书家叶义权的作品《书秦观词一首》,细观该作品,更多的是取法于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其结字造型也与原帖十分相似,中锋用笔居多,但是几处长笔画却显得刻意而呆板僵硬。2015年全国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当代青年书法家肖楠的作品《自作<论画>中堂》中,笔法上直接取法于《诸上座帖》,同样采用横向竖排的形式,其大开大合完全取法于黄庭坚的草书特色。从内容上看,这幅作品同样是属于集字创作,虽然与原帖已极为相似,但其在笔法上还是缺乏力度,达不到力透纸背的境界。综合近几年的全国性展览中的作品来看,黄庭坚草书是被现代书家取法最多的。但是黄庭坚书法字形中宫紧收,四面开张,长笔画如长枪大戟,穿插揖让,后人 学其书,在形式上可以模仿,但是境界不可求,作品个性突出,后人学习起来也就难入难出。并且,黄庭坚书法在字法的处理上,处理不好就会显得生硬呆板。由此可见,黄庭坚的书法学习起来的难度之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更多的书法家去挑战黄字、学习黄字。
 
结语
 
黄庭坚是一个时代的标杆,无疑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他的一生主要倾注于书法艺术和诗歌艺术上,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和诗歌散文,影响深远,余脉波及现当代。虽一生仕途坎坷,命途多舛,这并不影响他书法艺术和诗歌成就的形成,反而造就了独具风格的黄庭坚。他早期师法周越、怀素等人,后又受到石刻《瘞鹤铭》的影响,形成了瘦劲硬朗、含蓄婉转的楷书风格,他的楷书风格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他在书法创作艺术上的开端。行书方面也有所突破,他纵横拗崛、奇宕舒展的行书风格,成为后人学习的模本。经过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否定过去,黄庭坚的草书以一种奇逸洒脱、雄伟豪迈的艺术风格呈现在世人眼前。他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使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杰勋的艺术功绩在后世永放光辉。
将黄庭坚生平略记以及书法作品特点粗略的讲述了一遍,虽然简略肤浅,或多未能惬当,然而已经可以对黄庭坚其人其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黄庭坚是当之无愧的敢于创新,力主改革的大书家,他的书法理论和墨迹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隋珠和璧。他的影响难以尽述,总而言之,黄庭坚是一位出色的独创者,我们需要学习他自成一家的原创精神、力避俗书的价值取向,以及取法自然的本体观念。



参考文献
[1] 詹八言.黄庭坚书法论——读山谷题跋[J].九江师专学报,1985.
[2] 汪砢玉.珊瑚网卷五拓跋黄文节公草书<秋浦歌>,适园丛书本,1979.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
[4] 黄庭坚.山谷提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5] 闫涛.以韵取胜——黄庭坚书学思想浅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6] 黄庭坚.山谷提跋卷五[M].上海:广文书局,1971.
[7] 蔡絛.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9] 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书法创作倾向[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 郑板桥集.题画.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丛祥燕,女,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书法方向讲师     专业: 美术学(书法) 电话:18463759725   Email:873948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