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一路走到今天

发布时间:2021-06-03 15:40:15
来源:礼学书院 浏览量:0

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一路走到今天

 

任大援

 

思想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或者说外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把它概括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司马迁的《史记》是从黄帝开始记述的,我们管那个时期叫炎黄时代。轩辕黄帝建立了一个早期的国家的雏形,已具备一些政治结构,但还不能算作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按照历史发展的次序,在这个国家雏形形成以前,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农业时代。细致划分的话,这个农业时代是由采集农业过渡到种植农业的,这一历史时期也有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神农部族的首领——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就属于一种采集农业,所以炎帝可以说是农业的创始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但考古发现中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都证明了神农时代是切实存在的。

从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在公元前770年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产生了一个持续五百年左右的思想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也是人类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古希腊、罗马、印度都是如此,西方的史学家称其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兵家等。司马迁在《史记》的末尾作了《太史公自序》,后来人们把其中的一段话单独拎出来组成了一篇文章,叫《论六家之要指》。这六家是哪六家呢?分别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和阴阳家,合称为“先秦六家”。后来班固在《汉书》中又加入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其他思想流派,有时候我们也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术派别总称为“九流十家”。

“六家”中我们又特别强调儒家,这是为什么呢?汉代以后,儒学一度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两汉时期诞生了许多的大经学家,经学就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学问。经学的著作是以春秋时期孔子给他的学生讲课时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的,最初是六经,后来我们叫五经,因为关于音乐的《乐经》找不到了。五经是儒家思想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性著作,构成了汉代大家所共同研究的学问。到了唐代,当时的思想家抽取了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再加上《论语》和《孟子》,形成了古代经学的另一个编排体例——四书。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扩充,到了南宋的时候,五经增加到十三经,内容就变得相当庞杂了。清代的阮元对十三经的内容进行整理,主持校刻了《十三经著疏》。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经学内容驳杂、注解繁琐的弊端显著,知识分子想跳出这种繁琐的束缚,儒家思想有所衰落,与之相应的是道教的兴起。人们把儒家五经中的《周易》与道家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合称为“三玄”,现在我们大多称魏晋时期的文化为魏晋玄学。

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融合的文化现象,两汉是经学,魏晋是玄学,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两汉交替之际,西方的佛学已开始传入到中国,佛学的著作都是由梵文和西域文字写成的,魏晋时期就是一个逐渐了解接受和消化吸收佛学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佛学发展成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佛学属于西学,是外来学说。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尊儒排佛,认为外来文化会侵蚀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张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固有文化。但是经学太复杂了,于是韩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总结,将《大学》《中庸》从《礼记》里单拎了出来,并从中找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即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止于至善,他开始了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间关系的思考。

唐代以后,中国历史迎来了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加起来一共有七百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为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已基本实现合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融合的新阶段。其实到了晚明的时候,还有一项西学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呈波浪形发展的,比如说诸子百家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两汉经学则对人的思想有所禁锢,显得比较呆板。魏晋时期又开始追求对天道自然的感悟,有了儒家和道家的结合。唐代佛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但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主导思想,它必须实现中国化,后来我们说的禅宗就是佛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

近代以后,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虑该怎样对待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在看到封建社会儒学的发展与政权紧密结合的状况后,认为儒家思想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样,也应该被打倒,所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本土文化为主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到后来明末清初西方的宗教及自然科学来到中国,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为辅的形式形成的一个融汇交融的文化集合。所以说中国文化不是在一个单纯的封闭状态下发展的。

最后,我对整个内容作一个回顾。首先我们要从三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一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历史认同。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中华文明是独特的,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整个的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的“表”与“里”,其中“表”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里”的部分是作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我们要防止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个封闭发展的产物,而忽视和外来文化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今天的我们想要让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就需要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来借鉴外来文化,包括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成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把它作为今天讲座的一个结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段话我觉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

(任大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