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驻小学 用“国学”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8-01-09 16:47:50
来源:礼学书院 浏览量:0

摘要

传统文化进驻小学用“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

传统文化进驻小学 用“国学”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近日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纲要》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

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等。

以政府意志对传统文化教育做出系统规划,这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是第一次,而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把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专家指出,这一举措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保护民族文化 小学将开设传统文化课

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纲要》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

《纲要》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纲要》还提出编纂出版文化典籍,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等。《纲要》提出,要继续实施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重大项目,启动以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出版、中华大典编纂出版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以政府意志对传统文化教育作出系统规划,这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是第一次,而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把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专家指出,这一举措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据透露,教育部正在根据《纲要》的要求,具体编制一些教学和教材的计划。

现行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是欠缺的

文化部领导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首先我认为,我们过去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做得不够的。传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在电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媒体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要注重阅读。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有许多好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过去我们经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我们的校园,现在我们的校园变得沉寂起来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大拇指是代替不了我们的喉咙的。我们要大声疾呼建立一个阅读型的社会,在阅读当中我们要提倡朗诵,其中包括那些成为千古绝唱的诗词和文章,阅读特别是朗读将使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的大有人在,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今年2月,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向全国政协提提案,建议“中小学开设国学课”,让国学滋养学生。

冯世良委员在他的提案中指出,“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并不缺乏文化自觉性,也不是对国学的认知度差,而是因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不够,甚至出现排斥国学的极端行为。”

“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现在的青少年遗忘,这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道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冯世良讲到了他上小学的情景:那时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他记住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道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吟诵“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领会了光阴的宝贵。

针对现行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今年,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释明生也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在中小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课的提案》,建议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序言指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近代梁漱溟先生以为,传统教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以真实的生活为道理的指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是启迪我们如何安身、如何立命的准则。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康晓光指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离的,民族、文化、国家的“三位一体”是现代化的产物。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现代化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丧失。文化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是支持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任何民族都不应轻视自己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就国内形势而言,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想、价值和道德资源,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目标、动力和凝聚力。通过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往开来,确立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理想、价值、道德。

“国学”热为弘扬传统文化升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界以及一些民间机构已经开始了实践之旅。

9月19日早上,记者走进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便听到了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久违了的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情,记者不禁一阵感动……

宁山路小学德育主任段永刚向记者介绍,现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各年级“国学”教育计划。一、二年级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三年级是《大学》、《中庸》、《笠翁对韵》,四年级是《论语》,五、六年级是《老子》、《庄子》,各班还可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扩充。学校利用每天早自习20分钟和每周二下午第七、八节课的校本培训时间向学生开设“国学”内容,通过熟读、诵读、简单的讲解使学生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实在讲,面对现代开放的社会,急功近利的种种浮躁满眼皆是。传统的经典很少有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开展学‘国学’,读‘经典’也是有探索性的。”校长施长馨说。

2003年1月,宁山路小学首先选择语文功底较深、对“国学”能了解一些、并愿意在本班承担实验的老师开设了“国学”课,当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年级没开),实验老师按自己所爱选择授课内容。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非常爱学,二年级的孩子像唱歌谣似地非常有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有了顿悟、感受,学了六年的现行教材,突然之间接受到这么高尚有哲理的内容,孩子们的心一下子亮了。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早一点介绍给我们学?”孩子们的反映给了学校一个惊喜,从此国学教育在全校铺开。

记者了解到,皇姑区国学教育开展得比较早的还有珠江五校、三台子五校、明廉小学、岐山一校、岐山二校等。2005年,区委领导发现了这些好的做法,认为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年的9月底,全区在宁山路小学召开了国学教育现场会,下发了《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全区60多所中小学近7万名学生中正式开展国学教育。

皇姑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刘少举向记者介绍说,“皇姑区的国学教育目标就是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兼收并蓄,继往开来,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在皇姑区教育局制定下发的《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了国学教育的四大原则:一,坚持与学生心理智能的不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儿童时代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段,许多如今记忆犹新的名言警句、佳篇经典,都是在学生时代记住的。要充分利用这一记忆黄金时期,让学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篇警句,不提过高要求,学生能记多少算多少。二,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学教育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的国学经典,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坚持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国学教育工作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寓国学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四,坚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要达到教育目的,关键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在沈阳,为了促进全民经典文化教育的普及,一些民间办学机构也开始涉足国学教育,让更多人吸收传统文化博大厚重的精华。

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应是主阵地

“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应是主阵地。”采访时刘少举指出。

他又谈到了皇姑区进行的国学教育,在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由皇姑区国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德育区本教材《国学经典选粹》已于新学期免费下发到了全区各中小学。“皇姑区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德育教育效果是很明显的。”

循循善诱的国学教育,对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修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几个例子可以为证:在童晖小学有个“调皮王”,喜欢攻击同学,现在乖多了,在一次班会上,他说:“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别人打我,所以我也不打别人。”北陵大街小学学生刘腾说:《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让我理解了孝敬父母的真正含义,当我快乐地帮妈妈做着家务,为劳累了一天的爸爸端上了一盆洗脚水的时候,爸爸妈妈欣慰地笑了,说我长大了,懂事了。三台子小学学生苏玺文说,学国学课,不仅记忆力增强了,思想上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和同学闹矛盾,能主动道歉,在家里也经常帮着妈妈做些家务了。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因此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以至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的国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开展真实有效的德育,以奠定伦理道德根基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是皇姑区开展国学教育的初衷与目标。

皇姑区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们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通过国学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同学们对生活的兴趣,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知识;通过国学教育时刻告诫学生们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有学者指出,传承传统文化,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两条渠道,其一是社会性渠道。一个社会包括文化传承在内的文化建设,很大部分要靠社会而非国家的自发组织形式来完成,这样,才会为文化建设增添更多活力。另一种就是学校。在传统中国社会,私塾是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但在百余年前清朝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后,由于新式学校主要是以传播现代西方知识为主,中国文化传统失去了赖以传播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文化传统近百年来日渐式微的重要成因。由于各级和各式学校早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主要途径,拥有最充裕的国家资源支持,以学校为主要途径来加强文化传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在重视学校在传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代生活中增加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对它的目的或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指导下展开文化传统教育。从公共角度来说,是通过在学校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就这个层面来说,在学校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需要将它与现代公民教育合为一体来进行,以使学校成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环节。而从私域方面说,则要通过文化传统教育,增进每一个体对人生与生活意义、价值和乐趣的认识,熏陶公民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美好情操,以丰富公民的内心世界,帮助每一个体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层面上,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就不应当仅仅是传统和道德教化,而还应包含艺术等诸多方面。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徐晓敬)